让健康知识鲜活有趣

●李乐

几年前,我还是一家公益助学团队的发起人。那时候,我常常在假期或者周末,带着一群志愿者发放爱心物资。有一次,我和往常一样去一位孩子家中家访,她母亲拿出一瓶药问我:“李老师,你帮我看看这个药,一天吃几次?”我拿起这瓶“药”,才发现根本不是药。

此后,我开始将专业知识和实际需求融合,让看似深奥的医药知识,尽可能让普通人更容易理解。我深知,健康科普并非一日之功,而居民健康素养的提升,也需要日积月累和全方位投入。

我发起成立了药学科技志愿服务队,带着我的学生创作科普漫画、科普图册、科普动漫、科普情景剧,利用节假日走入社区、养老院、中小学校开展科普活动,还邀请社区居民、中小学生来到大学的中药标本馆、药学实验室,让他们感受中医药文化,探索科学精神。

记得有一次在一个社区讲“感冒药怎么吃”,我拿了几种常见药,现场教大家看成分表:“这种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千万别和退烧药一起吃,容易伤肝!”有位大爷听完赶紧掏出口袋里的药:“你快帮我看看,我刚吃了退烧药,这感冒药还能吃不?”

靠腿跑着宣传,受众还是很有限,我开通了多个线上新媒体平台账号,每天盯着热搜找灵感:流感季讲“抗病毒药怎么用”,疫苗接种时说“接种后注意啥”,用短视频把知识点拆成时长一个一个小片段。最难忘的是一场直播,在线人数超50万,评论区里“求课件”“再讲一遍”等留言刷不停,我连着讲了两个小时,嗓子哑了也开心——原来有这么多人需要这些知识!

这些年我们行程数千公里,举办健康科普讲座100余场,发放科普资料2万余份,覆盖基层群众十万余人;录制了400多个科普微视频,线上关注用户超过100万。

为更好地做科普宣传,我把撰写的100多篇科普文章,编成科普图书《家庭用药,至关重“药”》,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成为很多家庭的必备读物。

2019年,我得知首届健康传播金牌讲师大赛的消息,很想参加,但作为高校教师而非临床医生,内心又充满忐忑。但想到那些因用药错误延误病情的案例,还是鼓起勇气报了名。

在中国传媒大学的集训如同“魔鬼训练”。我遇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健康传播高手——有粉丝百万的“网红医生”,有出版多部畅销书的专家。我这个西北来的“科普小白”,构思出“健康传播七剑下天山”的演讲框架,把合理用药知识融入武侠故事。经过激烈角逐,我幸运地跻身全国十强。

这场比赛带给我的不只是荣誉,更让我找到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战友”。现在遇到难题,我能随时和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交流;有科普活动邀请,大家也会互相推荐。有次和一位医学专家线上连麦,他说:“我知道你,第一届健康传播大赛的金牌讲师!”那一刻,我激动又自豪。

随着新媒体发展,科普方式不断革新。我通过AI技术,结合药物的特性,将常用药品拟人化设计,打造药学动漫IP,构建“药学宇宙”,创作融合科普知识的趣味故事,利用3D打印技术,打造相关手办和趣味文创。

常有年轻医务工作者问我怎么做科普,我总说:“先爱它,再学它,还要负责任。”别为了流量夸大其词,要站在群众的角度想他们需要啥。健康传播这条路并不好走,但是看到那么多曾经的伙伴们都没有放弃,看到越来越多新的朋友加入,我便继续扇动起“翅膀”。

未来,我想把科普做得更深更广,讲讲罕见病用药,帮助更多困境患者;再创新形式,把“药学宇宙”做得更有趣,让更多人远离用药误区,让健康知识照亮更多家庭。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药学院,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徐彤彤采访整理)

上一篇:说点家长不爱听的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