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潕溪书院研究》一书出版发行

来源: 发布时间:2023-12-15 字体大小:

书籍封面

    我院石群勇教授、田红教授主编的《潕溪书院研究》一书由民族出版社(北京)2022年8月出版发行。

    该书第一次以潕溪书院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明朝以来的湘西教育史。全书图文并茂,共分六个部分:苗族教育家吴鹤、潕溪书院历史沿革、潕溪书院文化景观、潕溪书院杰出人物、潕溪书院口述史以及吉首大学师范学院办学历程。六部分环环相扣,紧密结合,有考据、有实录、有阐发、有总结,是用以点带面叙事策略进行学术写作的成功案例。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考证了吴鹤生平及其求学王阳明的经历,并对吴鹤与潕溪书院的关系作了求真务实的定位。还钩沉吴鹤史料汇编一处,对于有兴趣者做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文献支撑。

    第二部分叙述了鳌峰从吴鹤办学馆到书院以及此后书院兴衰以及演变为现代师范教育的历史,并结合时代发展,从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文化传播等层面阐发其意义。

    第三部分对潕溪书院物质空间进行了文化学阐释。潕溪书院原有建筑,乾嘉之际毁于战火,目前格局是光绪年间重建。书院是传道场所,古人讲究道器合一,《易·系辞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即此意。因此,作为承载形上之道的形下之器,书院建筑特别讲究文化景观,其格局规制,处处蕴含象征与隐喻。传统建筑学上的这种象征隐喻叙事,通用于儒释道,道观、佛寺、书院无不如此,只是各自的隐喻手法与意象体系有别,这对于前来求学、求悟的莘莘学子、芸芸众生本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

    第四部分讲述了潕溪文脉古今传承中众师生的故事,择其雅驯,兼叙古今。这是潕溪书院教育史的动态鲜明画卷,属于鳌鱼峰,也属于整个湘西。

    第五部分是曾执教、就读潕溪书院民国以来师生的口述史。司马迁著《史记》就兼顾口传史,《五帝本纪》载:“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王国维倡导“二重证据法”,其实司马迁这种笔文与口语相结合的历史叙事,何尝不是“二重证据法”呢?在这一部分,通过亲历者的口述,我们可以进入潕溪书院发展历程的历史细节,感受其触手可及的温度。

    无古不成今,无今不承古。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是潕溪文脉的当代继承者与发扬者。故第六部分实录二十一世纪二十余年来鳌鱼峰的办学历程,以此收官,正可显示古今相承之脉络。


书籍插图

    众所周知,湘西古属五溪蛮管辖范围,之所以有“蛮”称,是因为教育不兴、民智未启。而明清以来,状况得以逐渐改变。改变,源于人事物的多维度综合推动;从教育层面来说,心学传入湘西以及吴鹤专注办学数十年,无疑是重大事件。其影响不局限于吴鹤当身,正因吴鹤的辟榛拓莽,湘西教育开启了全新的篇章,自此文心相继,焰续灯传,五百年来,渐成大观。吴鹤好比是湘西崇山峻岭中的涧水清江,如是映照阳明心学。破心贼,格物致知;敦实处,知行合一。民风因之而变,彝伦赖之以序。

    吴鹤文集亡于乾嘉苗乡兵燹,吴鹤家谱古本亡于十年动荡,研究潕溪书院,总体来看,文献不足。就目前所掌握文献来看,潕溪书院是否吴鹤亲手创办不敢遽下结论;但是吴鹤创学馆于鳌峰,却有史可徵,潕溪书院正是基于此而发展壮大的,首创之功,毕竟非他莫属。此后,鳌鱼峰办学传统相承不断,检索方志可知,明末办义学、书院,清承明制扩办书院,民国办师范,进入千禧年办大学,踵事增华、自强不息。从义学走出的学生,从书院走出的学生,从师范走出的学生,从大学走出的学生,总之从鳌鱼峰走出的毕业生,大多数服务于湘西当地,各行各业都有他们的身影,而以教师居多,他们坚守讲台,化民成俗,润物无声,托起了湘西教育的一片蓝天。

    以吴鹤为开创人物、以潕溪书院为重要场域所形成的历史事件,穿越五百年的时空,至今在湘西教育界仍发挥现实作用。书写与总结这一历程可以说是湘西的重要文化工程之一,《潕溪书院研究》的学术贡献在于本着主人翁精神,梳理其源流,阐发其意义,并为展望未来提供了可靠的决策资粮。


(文章转载自团结报)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