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的扳手,也能撬动地球”

转自: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

深夜,江苏南通。

中国远洋海运旗下启东中远海运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的船坞灯火通明,第三艘风电安装船的配电舱内,海工与新能源研发中心电气室主任黄剑的万用表笔尖划过电缆接口,溅起一星蓝光。“检测电流异常,接口错误!”49岁的他声音不高,却让团队瞬间绷紧神经——这位国家级技能大师的每一个判断,都如同他手中图纸上的电路,分毫不能差。

很少有人知道,30年前,黄剑只是南通中远船务的一名普通电工。如今,他的名字跟随一艘艘“大国重器”,在世界版图点亮中国制造的坐标:世界首座圆筒型深海钻井平台、深水动力定位原油输送装置……成千上万公里的电缆在他手中如蛟龙入海。 

船舶“血管”里的中国精度

推开黄剑工作室的门,电脑屏幕上N1131自升式风电安装船的3D模型正在旋转。鼠标轻点,电缆网络如细密的“血管”纤毫毕现。“这条船上的电缆有550公里,平铺开来,能从江苏的启东铺到徐州。”他笑着比划道。

将这些“血管”精准植入“钢铁巨兽”体内,需要两年。而从技校生到“大国工匠”的路,他走了30年。

1995年,19岁的黄剑从南通技工学校毕业,来到南通中远船务工作。他经常蹲在师父身边给自己“开小灶”,连扳手转动的角度都默记于心。一年后,厂里青年技工赛的领奖台上,这个技校毕业的青工斩获二等奖,所有人记住了他的名字。

“技术落后,就像电路接反了——得从头捋。” 

彼时的南通中远船务,业务还处在“修理改装时代”。对标国际一线船企,企业只是一名“跟跑者”。“挺进高端海工设计建造领域,必须转型!”30岁的黄剑,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重返校园。

江苏科技大学的教室里,他顶着“高龄学生”的调侃,一边啃英语手册,一边用CAD软件画电路图到凌晨。路灯下背单词的身影,成了那届学生最鲜活的“励志教材”。

2006年,黄剑被调到了海工研发中心开展技术研究,这对于长期深耕生产一线的他而言,无疑是一项全新的挑战。他在心中暗暗立下誓言:“纵使面临重重困难,也要攻克这一难关,绝不辜负组织的信任与期望。”

凭借这股不服输的韧劲,黄剑先后参与公司多型海工项目的研发创新,在“105K/59K”系列穿梭油轮电气设计中,他带领团队破解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为后续重大项目研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9年,黄剑参与电气技术攻关的世界首座圆筒型超深海钻探储油平台横空出世。15万桶储油量、作业水深、钻井深度和平台甲板可变载荷均为世界第一,让中国海工装备第一次站上“世界之巅”,也为企业摘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黄剑想起当年那个在车间里拧螺丝的小伙儿:“原来工匠的扳手,真能撬动地球。” 

深海“追风”的中国速度

专家统计,全球约70%的海洋风能资源位于水深超60米的深水海域。深远海,潜藏着取之不尽的能源宝藏,但掘取宝藏之路注定不会平坦。以16兆瓦的风电机组为例,123米的风机叶片,竖立起来相当于40层楼高;百吨重的钢铁巨物,要在惊涛骇浪中“种”上风机、扎根海底,更考验着风电安装船的建造技术。

2018年,启东中远海运海工承接了国内首个自升式风电安装平台“铁建风电01”号项目,黄剑担任该项目技术经理,常规建造周期起码达到24个月,但留给黄剑团队的只有16.5个月。面对史无前例的挑战,他严抓设计关键环节,推进精细化建模,仅用4个月时间就完成设备材料采购和图纸下发,最终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也让中国自升式风电安装船的“首秀”就创造了新的“中国速度”。

“深海的每一度电都金贵。”指着船模上的能量回收系统,黄剑眼中有光。这套在他手上变成实物的油电混动装置,能让巨轮省下20%燃油,“我们不是在造船,是在造移动的‘绿色电站’”。

世界船谷的“中国梯队”

“从来没有人尝试过在风电船上放这么多推进器。” 36岁的杨增涛是系列自升式风电安装船的骨干电气工程师,也是黄剑的得意门生之一。走上风电安装船的罗经甲板,1.4米高的能见度传感器已装好,四根120米长的桩腿插在大海中。“这些‘定海神针’可以保证风电安装船在70米水深的深海作业。”杨增涛介绍,风电安装船在海中作业,要像“电梯”一样升到半空安装风叶,必须在颠簸的海浪中“岿然不动”。为了让风电安装船更稳,设计方案从5台推进器,后来改到7台,最后加到了9台,将这艘船的定位精度从过去的最高1米大幅提升到0.5米,船舶抗风浪能力也极大增强,可抵御17级台风。

30年磨一剑,由黄剑领衔的工作室墙上荣誉牌匾密密麻麻:“全国技能大师工作室”“江苏工匠工作室”“中远海运集团劳模创新工作室”……但黄剑最骄傲的是,先后培养了500多名电工高技能人才,徒弟中有人成了“先进个人”,有人成了“技术能手”,更多人正奔赴更远的深蓝。

如今,他正带着徒弟们攻关风电安装船绿色清洁能源的应用研究。工作室里,年轻人围着他争论数据,像极了30年前那个追着师傅问“为什么”的毛头小子。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一大批大国工匠。

“工匠精神是什么?”

黄剑目光投向手中的电表,表盘映出窗外的巨轮:“是让每一安培电流,都流向蔚蓝。” 

【责任编辑:韩梦圆】

上一篇:泽连斯基分别与特朗普和吕特通话,讨论对乌军援
下一篇:超期部署2个月 美卡尔文森号航母离开中东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