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的捏捏乐,为啥还这么多人爱玩?

捏捏乐、假水、水晶泥、臭包……都是广受中小学生欢迎的解压玩具,近年来却被纷纷曝出存在各种安全隐患。手中的玩具、书包里的用品本应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好伙伴,但这些隐藏在身边的隐患,就像潜伏的“杀手”,悄无声息地威胁着孩子的身心健康。这类网红玩具缘何风靡校园?这一问题又有何解?

01

无处不在的网红玩具

学生:

小学时,我被同学放过痒粉,脖子很扎。@Napoléon「拿破仑」

捏捏乐和假水、水晶泥我们班同学都在玩啊,甚至有的时候老师还会奖励小捏捏乐。担心有毒的话,买无毒的不就行了吗?我还会用胶水等材料自制无毒史莱姆呢!@00

我们班女生都喜欢玩,“爆米花”“抱抱奶”“草莓酱”……玩着特别解压,我就喜欢写作业看书时候把手指塞进泥里,放松又舒服。@拉卜卜

自从有这种周边或捏捏乐中毒事件传出,我爸妈每天就在我耳边碎碎念让我扔掉这些东西,有时候甚至威胁我,说等我不在家时就把我的“吧唧”当废品卖了。我真受不了,本来就这么一点爱好还被剥夺了,明明开窗通风就可以解决,爸妈非要跟我“对战”到底。@木夕夕

家长:

学校旁边小店全卖这个,给孩子的吃饭钱她宁可饿着也要省下来买假水,唉!我也不能不给她钱吃饭啊!@等等妈妈

之前见有个孩子往马路上扔一个东西,当时没有响,我还以为是鞭炮。后来一辆车开过去,“砰”一声响了。当时没有闻到明显气味,我孩子还凑过去看,发现是臭包,现在想想有点后怕。@阳光照在萱草田

前段时间我女儿莫名其妙眼睛痛,就是玩那种水晶泥,一边玩一边搓眼睛,然后突然大叫,连忙带去医院看,医生说角膜上皮受损,配了点眼药水回家滴了三天。@赞赞

这些玩意我是不喜欢他们买回来给娃玩,不管什么价买回来,只要被我看到孩子玩了,等玩完我就偷偷扔了。@徐姐姐

过来人:

一年前我坐火车,车上有个姑娘玩捏捏乐给捏爆了,里面的东西飞进了眼球。幸亏车上有医生,也得亏我拿了脸盆。医生带着姑娘上洗手间,用脸盆接上水,让姑娘将脸浸入盛满水的脸盆里,睁开眼睛并四处转动。等勉强能睁开眼睛后,姑娘在下一站紧急上医院去了。对新出品的玩具还是要保持慎重态度,一个是要买有品牌保障的,再一个新品玩具可以观望一段时间后再买,这样更安全。@ Taucnyoung

现在的孩子不是玩烟卡、臭水,就是玩笔枪,想想自己以前的童年,再看看他们的,真挺担忧的。@头像越怪,人越可爱

旁观者:

我在儿科工作,温馨提示:劣质玩具会把孩子的手玩脱皮!脱皮!脱皮!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家长一定要注意!@呼呼呼睡不醒

我买过解压玩具,很难闻,闻久了头疼,我把它扔水里泡然后洗还是有味道,就扔掉了。@专做建材100

02

网红玩具缘何风靡?

学生:

因为基本上大多数捏捏乐网店,都是预售。意味着你消费之后,短时间内是得不到回馈的,消费了但是没有体会到消费的满足感,就会一直不停买,用下单那一刻的满足感来填补消费后长时间得不到的空虚感。看着自己这几天买的几十个捏捏乐,不但没有觉得后悔,甚至还想买。@吃一口捏(echo

原本买捏捏乐就是好奇想玩解压,后面就开始疯狂收集囤积,捏圈总有办法让你疯狂消费,各种手感命名,各种新模具、新花样,这个可爱,买!这个漂亮,买!这个掉落,买!这个看着好玩,买!但其实收到就新鲜开箱那一会,后面不捏觉着浪费但是又懒得玩。@用户已注销

课间只有十分钟,老师又不让出去玩,连上厕所都只能走(着急就快点走),更不用说跑跳着玩。揣个小捏捏乐在手里摆弄,软乎乎的手感超治愈,捏完感觉大脑和手都放松了,下节课听课都更有精神。@mm豆贩卖机

现在的捏捏乐颜值超高,有各种卡通造型、马卡龙颜色,捏起来软弹不费力,捏扁后还能慢慢回弹,看着它恢复原样就觉得很解压,简直是颜值与实力并存的课间玩具。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喜欢,零花钱都攒着买它。自习课遇到难题卡壳,或者考试前等待发卷有点紧张,偷偷捏几下兜里的捏捏乐,指尖的触感能转移注意力,就像有个安静的小玩伴在陪自己,焦虑感会减轻很多。@卜哩吧啦嘁哩喀喳咚咚强

它们是性价比超高的小快乐,不像手办、卡牌那么贵,几块钱就能买到,谁都买得起,摔不坏、不怕丢,揣兜里随时能玩。零花钱不多也能拥有持续的快乐,坏了再换一个新造型,永远都有新鲜感。@fdshayu

我已经上大学了还喜欢捏捏乐,是因为它像个隐形的“打气道具”。我上台演讲前超紧张,手心冒汗时攥着捏捏乐,捏着捏着注意力就从“怕忘词”转移到手感上了,感觉心跳都慢了点,等真正上台时反而没那么慌了。@4913是大boss

家长:

网红玩具的生命周期短,“快消”属性倒逼厂家压缩成本:用料越便宜、生产越粗糙,越能快速跟风盈利。而孩子也习惯了玩腻就扔,很少会关注玩具的生产厂家、材质说明——反正很快会换新款。这种短平快的循环,让厂家更难有动力投入成本做安全检测,甚至形成劣币驱逐良币:合规厂家因成本高价格贵被冷落,劣质产品反而因低价流行。所以我家孩子如果非要玩,我都想办法给他买好的、贵的、正规厂家生产的大品牌的,这样就能稍微好一点。@葱姜蒜我都吃

老师:

现在的孩子从小接触网络,对网红玩具的审美、玩法有强烈的自主选择权。但在他们的认知里,好玩、流行远重于安全,对xx超标xx毒性等专业概念几乎没有判断力。这种消费决策权提前与安全认知滞后的错位,让劣质玩具更容易突破家长的防线——孩子哭闹着要,家长可能因不懂具体危害或怕扫孩子兴而妥协。@第三代战姬

旁观者:

这些玩具在中小学生群体中,不只是单纯的消遣物品,更成为一种“社交通行证”。拥有热门网红玩具,孩子能在同伴中更受欢迎,更“有朋友”。这种社交压力促使他们不顾安全风险去购买、玩耍。比如孩子们会互相攀比谁的捏捏乐造型更独特、谁的臭包气味更刺激,形成一种不良的跟风氛围,让安全隐患在社交传播中被忽视@bbc

家长和孩子追捧这类玩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被贴上“解压”标签。中小学生学业压力大,捏捏乐的柔软触感、水晶泥的可塑性确实能带来短暂放松。但厂家利用这种需求,把“解压”包装成营销卖点,却回避了“用什么材料实现解压体验”的核心问题。甚至有孩子觉得“气味刺激才够特别”“越软弹越好玩”,把安全隐患误当成特色,这种认知偏差需要更精准的科普来纠正,不该让玩具的“解压功能”被滥用,甚至掩盖了健康风险。@湖边的阿迪丽娜

很多网红玩具的走红,全仰仗短视频平台的“沉浸式玩法展示”“开箱测评”,甚至有很多就是商家的付费推广。但这些内容往往只突出“好玩”“解压”“爆款”,对安全隐患绝口不提。平台算法又会根据孩子的浏览偏好持续推送同类内容,形成越刷越想买的闭环。这种流量优先于安全的推荐逻辑,相当于为劣质玩具铺设了直达孩子视野的快车道,却并无配套的风险提示。@步步森华

过来人:

越来越不懂玩捏捏的意义是什么了。感觉玩得好累啊,入圈这一年,花了好多钱,又落得一手伤,整个人都不爱社交了(身边的朋友都不玩),不爱买衣服了,不爱打扮了,不爱买化妆品了。前一段又流行什么牛轧糖,可塑泥。我玩得现在两个手腕腱鞘炎,左手中指、无名指、右手无名指狭窄性腱鞘炎,两手拿不起重物(端个满水的茶杯都疼得拿不起),干不了活(最简单扫地都不能扫超过5下,不然就会很疼),碰不得凉水,两手虎口处还玩出2个肌肉包,丑得很。我最开始玩捏捏明明是奔着解压来的,现在却越玩越增压。之前还收藏了很多大店的捏捏,想出掉但是发现都出不掉了。@n.

03

协同发力,让玩具安全,家长安心

家长:

加强监管。消费者都觉得既然能拿出来卖肯定是经过检测,是安全的。不可能买个玩具还找个机构去检测是否安全。给孩子买,伤害孩子的身体;不给孩子买,又伤害他们的心理。太难了。@1+1‎ =2

应该是国家有关部门强化生产源头、中间销售的监管,以强有力的手段控制这些毒害品流向市场。而不是把我们每个普通消费者都培养成“鉴毒”专家!@Lxl

关键不是孩子和家长对这类玩具识别不出来好坏,都是孩子喜欢就随便买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抓源头——制造商,只要查出一个,就罚到他倾家荡产,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刑事责任。@%耀庭

玩具从源头去查原材料,生产好后流入市场的,监管部门也要检查监督到位。很多人都在超市或者是网上店铺进行购买,无法分辨产品的质量好坏,任何的产品流入市场的应该是符合规定的,不符合规格的希望在出厂的时候加强监督、管理。对市场的产品进行定期抽查,抽查不仅是大型超市,小店铺,流动摊位,网上店铺都需要,有问题找到源头进行严厉处罚。@

这些违规的问题玩具通常在一些中小学校门口售卖,而且摊贩流动性越大,售卖低质量问题玩具的可能性就越大,而高中学生购买这些价格低廉问题玩具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最重要的是学校和家庭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学校有义务提高学生对有害玩具的认知水平。地方市场监督管理局要积极作为,配合学校进行宣传与教育,主动整治校门口问题玩具问题。@恰恰半亩月

老师:

我个人认为,解决问题不能只停留在查产品、罚厂家这一层,更要关注孩子的消费心理、产业的畸形生态和网络环境的引导责任——让“安全”成为比“网红”更重要的选择标准,才能让玩具真正回归陪伴成长的本质。@不经云

学校很少有针对网红玩具开展的安全教育课程,导致孩子缺乏对玩具安全隐患的基本认知。我是老师,也是家长,我经常在我的课上给孩子们讲劣质网红玩具等含有的有害物质对身体的危害,引导学生辨别安全玩具,引导他们理性消费,不盲目跟风。但现状是,绝大多数老师并不会讲这些,他们只讲跟课业和成绩相关的内容。@邵峰

多数网红玩具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电商平台虽有责任审核商家资质、产品质量,但平台更看重流量和销售额,在监管上存在漏洞。一些商家利用平台规则漏洞,售卖三无玩具,平台未能及时发现、处理。部分平台甚至为网红玩具开设热门推荐板块,助推劣质玩具的销售,在利益驱使下,电商平台的监管职责未能有效履行。@mdsf

旁观者:

我算是从事相关行业,我觉得目前的玩具安全标准多是基于传统玩具设立,对于新兴的网红玩具,如“捏捏乐”这类软胶材质、“臭包”这种特殊化学反应玩具,现有标准缺乏针对性。例如在甲醛、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检测限值上,玩具标准远低于室内空气、食品接触材料等标准,这就导致即使玩具甲醛大量超标,在现有标准下仍可销售。而更新标准流程复杂,涉及多方利益博弈、检测技术难题,使得标准更新速度赶不上网红玩具迭代速度,形成监管漏洞。@我不爱撸铁

主持人说

安全问题一直是家长关注的重中之重,捏捏乐等新型网红玩具却无形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威胁。一些无良商家为了追求低成本、高颜值和新奇玩法,在材料选择上偷工减料,用劣质化工原料代替安全材质,部分商家利用平台规则漏洞,售卖三无玩具,有平台甚至为网红玩具开设热门推荐板块,助推劣质玩具的销售,在利益驱使下,电商平台的监管职责未能有效履行。而中小学生对网红玩具的追捧又让这些产品快速流通,形成了监管盲区。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多方发力:家长尽量通过正规渠道购买玩具,留意包装上的安全认证标识,避免给孩子买气味刺鼻、材质不明的产品,同时多关注相关安全测评信息;加强对网红玩具生产、销售环节的抽检力度,对超标产品严肃追责,从源头切断不安全玩具的流通;学校也应通过安全教育让孩子了解劣质玩具的危害,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念,不盲目跟风网红。青少年也要树立起防范有毒有害玩具的意识,不陷入消费主义陷阱,面对家长的提醒,多理性换位思考,引起重视。

玩具本该是安全的日常陪伴,而不是隐藏的健康杀手。只有把好安全关,才能让孩子开心,家长安心。

你认为如何让孩子避免

问题玩具带来的伤害?

留言区说说吧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