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日本电视台邀请美国物理学家哈罗德·阿格纽——这位曾参与广岛核弹任务的科学观察员——前往广岛接受采访。面对两位原子弹幸存者的当面恳求,他断然拒绝道歉,坚称日本犯下的战争罪行让人民成为同谋。这一事件在80年后的今天,仍引发对战争责任与历史记忆的深刻争论。
事件脉络:采访对峙与历史争议
2005年,阿格纽受邀访问广岛,日本媒体希望他反思核爆带来的灾难。采访中,他语气得意,对幸存者的苦难不感兴趣。记者反复提议后,他才勉强同意与两位幸存者——谢野先生和藤井女士见面。时隔60年,三人脸上没有笑容。藤井女士描述核爆后如地狱般的场景:市民哭喊倒地,她质问阿格纽能否想象这种惨状。阿格纽冷漠回应:“如果要怪谁,你们应该怪自己的军方。”谢野先生接着指出,作为学者,阿格纽不可能不知道核武器的毁灭性威力。阿格纽却反驳:“我有个朋友在日军侵略后阵亡日本,至少你们还活着,不该感到幸运吗?”谢野先生当场愤怒:“您这样想,我很生气。”现场陷入尴尬,藤井女士情绪激动,要求阿格纽承认罪行并道歉。阿格纽沉思后提到亲眼目睹日军暴行:“日军用步枪打战友的头,肆意残杀。”他还说:“珍珠港事件让我无法原谅,我失去太多朋友。”最终,他明确表示:“我不道歉,记住珍珠港。”对话不欢而散,阿格纽事后对记者说:“内心绝对没有变化。”这一对峙并非孤立事件。自2010年代以来,日本媒体多次组织幸存者赴美要求道歉。2017年,两名幸存者质问阿格纽是否有歉意,他直接回应:“没有所谓无辜平民,我绝不道歉,该道歉的是你。”2024年类似场景重演,他仍坚持“责任在日本军队”。这种立场与执行广岛轰炸的飞行员保罗·蒂贝茨一致,他曾说:“毁掉日本是我的人生目标。”另一飞行员查尔斯·斯韦尼在国会强调:“原子弹下无冤魂”,认为日本侵略是根源。
战争责任的归因逻辑:切割与指控
阿格纽拒绝道歉的核心,是将责任完全归咎于日本军国主义。他认为,原子弹是对日本侵略行为的回应,特别是珍珠港事件和南京大屠杀等暴行。在阿格纽看来,日本平民并非无辜,因为“每个人都在以某种意义参加战争”。这种观点与美国官方叙事一致:原子弹加速战争结束,避免了盟军百万伤亡。阿格纽在采访中反复强调日军暴行,如珍珠港事件中朋友的死亡,以此切割个人道德责任。相反,幸存者从人道角度指控核爆造成的平民苦难。藤井女士描述核爆瞬间的毁灭:广岛化为废墟,约14万人直接死亡,辐射影响长期存在。幸存者认为,即使战争复杂,阿格纽作为核弹研制者,应对非战斗人员的痛苦承担道德责任。这种分歧本质上是战争伦理的博弈:阿格纽等将责任归于日本国家机器,幸存者要求执行者个人承认。谢野先生在采访中质问:“您作为学者,不可能不知道核武器的威力”,凸显了这种冲突。阿格纽却以“你们还活着”回应,强调幸存者的“幸运”,激化了矛盾。
历史记忆的建构对抗:叙事与困境
阿格纽的立场背后,是美国对二战历史的战略叙事。从杜鲁门政府起,原子弹使用被塑造为“必要之恶”,服务于战后秩序和冷战对抗。例如,曼哈顿计划的历史书写强调“赶在纳粹之前造出原子弹”的紧迫性,弱化对日本平民影响的反思。阿格纽在广岛纪念馆看到“小男孩”原子弹模型时,甚至兴奋表示:“做得非常像,我当年还在上面签名”,这直接挑战日本受害者叙事。日本试图通过幸存者苦难塑造“纯粹受害者”形象,却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国内对战争责任反思缺失,如靖国神社问题;另一方面,美国通过阿格纽等言论掌控道德制高点。2025年广岛核爆80周年纪念中,日本首相石破茂致辞时只提“无核三原则”,回避侵略历史背景。广岛市市长松井一实呼吁和平,却未提及日本二战加害行为。广岛和平纪念资料馆展览强化受害叙事(如烧焦的儿童三轮车),但弱化战争起因,仅模糊表述“日本人不顾一切投入战争”。这种割裂让国际社会失望,中国游客指出:“展览将日本描绘成受害者,未展示战争起因。”
现实影响:法律角力与舆论撕裂
幸存者的道德诉求面临法律和政治障碍。美国国内对核试验受害者有补偿诉讼,但日本幸存者因主权豁免原则难以跨国索赔。阿格纽的强硬态度回应了这种困境:既然无法法律追责,道德指控更显无力。事件持续撕裂国际舆论。支持者认为阿格纽捍卫历史正义,反对者批评他缺乏对生命的敬畏,指出核爆无差别攻击违反战争法。社交媒体放大分歧,成为各国历史记忆对抗的缩影。2025年,广岛民众集会抗议日本军扩,高举“日美同盟是战争同盟”标语。核爆受害者后代壹贯田康博批评:“日本政府增加军费,背离和平宪法。”日本国防预算突破8.7万亿日元,计划提升至GDP的2%,引发担忧。亚洲邻国如中国和韩国施压,中国外长王毅强调:“正确认识历史是中日关系基础。”韩国媒体批评日本“用反核议题掩盖侵略责任”。
阿格纽拒绝道歉,揭示了二战历史责任的永恒矛盾:战争“必要性”与“人道性”的冲突,国家叙事与个人记忆的鸿沟。80年后的今天,这一争议警示我们,历史真相虽难还原,但对待记忆的方式影响未来和平。正如阿格纽2005年所说:“唯有希望政府不要发动战争。”日本若不正视加害历史——如南京大屠杀和侵略行为——广岛的和平诉求将失去道德根基,东亚和解之路仍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