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醒:别让零花钱,成为孩子的偷钱导火索

“我家孩子又偷钱了!”每次听父母说完这句话,都知道后面十有八九跟着一顿混合双打。

父母总觉得偷钱是天大的品德问题,因为有句老话说“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父母担心小时候偷钱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干更多违法乱纪的事情。

可父母有没有想过:孩子为什么会偷钱呢?他们第一次伸手的时候,口袋里是不是连一块买橡皮的钱都没有呢?

那些被贴上“小偷”标签的孩子,很多时候不过是在用最笨拙的方式,填补兜里没有零花钱的窟窿而已。

偷偷告诉父母一句话:零花钱给太少,孩子只能“自己动手”。

在零花钱这件事上,父母的态度特别极端:

要么直接一刀切,小孩子要什么钱啊?平时的文具、零食父母都买了,你只管好好学习就行;要么就是随意给,这周表现特别好,给你50块零花钱随便花。

这两种极端的处理方式,都在悄悄影响孩子的金钱观。

试想一下:同学买新款橡皮,他没钱;别人凑钱买零食,他插不上嘴;连校门口的抽奖玩具,都玩不起……这种啥都没有的窘迫感,其实和大人没有钱是一个感觉,比挨打还难受。

孩子不想在同伴面前丢了面子,他们也渴望加入大家的游戏和谈论中。可是父母又不给零花钱,怎么办呢?很多孩子想到了“偷”,真的应了那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看到这里,相信父母都确定了一件事,那就是:要给孩子零花钱。

不过,给多少、怎么给都是有讲究的。既不是父母以为的一刀切,更不是随便给,零花钱背后可藏着很多学问呢。

零花钱给的太随意,会让孩子都失最基本的边界感。

比给多给少更坑的,其实是零花钱给的没有规矩。高兴了,就随手给娃塞一张百元大钞;不高兴了,就一分也不给。孩子哭闹时用零花钱哄,成绩不好的时候就扣零花钱……

这父母哪里是给娃零花钱啊?完全就是看自己心情好不好,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钱是靠闹、靠求来的。

父母随意给钱的方式,让孩子觉得家里的钱就是自己的,反正哭两声就能拿到,那自己在家里“偷拿”的行为就没有错,反正都是拿自己的……

边界感的危害,不多说父母应该都知道,连“你的”“我的”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分不清楚,对孩子以后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没人会喜欢没有边界感的人。

另外,要是把父母当零花钱当奖惩工具的话,孩子只会更馋钱。

为了让孩子听话、做事、好好学习……很多父母把零花钱当做奖励。

“考100分奖100块,考砸了一分都没有”,这句话父母是不是觉得很耳熟?每次考试前夕,应该不止一次对孩子说过这句话。

父母以为是激励,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好好学习。却不知道,它的后果是让孩子收到“钱比学习更重要”的信号。为了拿到父母给的奖励,考试的时候总想一些旁门左道,忽略了学习。

正确给孩子零花钱,才是王道

第一:要根据年龄给

6岁之前的孩子上幼儿园,他们用到零花钱的机会不多,每天给一块钱就可以;上了小学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加零花钱数额就行。

零花钱的多少,主要还是取决于孩子现阶段喜欢的东西。既不用担心给的太多孩子乱买,又不用害怕他们囊中羞涩,一举两得。

第二:要有规矩的给

每个周末晚上或者周一早上,建议直接给孩子一周的零花钱,让他们自由支配。在固定的时间段给固定的零花钱,孩子也好安排。

退一万步讲,就算孩子一天花完了一周的零花钱,也不见得是什么坏事。最起码让他知道零花钱只有一次,早早花完就没有了,接下来自己想办法。

第三:要分清需求种类

孩子对刚需和非刚需还不太了解,他们只知道自己手里有零花钱可以买东西,不管东西有没有用都会买。

所以,父母要教会他们什么是刚需,什么是非刚需。而且,刚需要永远排在非刚需前面,只有先满足自己的刚需之后,才能再考虑非刚需的事情。

写在最后:很多孩子其实不愿意“偷拿”家里的钱,这只是他们零花钱不足时候的下意识行为。因此,父母只要在零花钱上多下功夫,就能避免这个行为的发生。

发布于:新疆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