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说廉语 | 莫要吹嘘自唱歌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以一生作诗4万余首名列古今诗人第一。其诗以记事为先,以议论为主,在文采上殊无可观,但许多作品可以佐证史实,故有“诗史”的功效。这首诗反映的是朝廷整顿吏治、崇实弃虚,指斥基层官员沽名钓誉、建祠树碑的事。在今天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诗前有小序,全文如下:为政以实不以文。汉唐以来名臣循吏载在史册者,不可屈指数,何待立祠勒碑始传后世乎?弃实政而务虚文,韩愈尚不免谀墓,其他乌足道哉!因降旨,令各督抚详查,各省现任官生祠及德政碑已盈千累百,名臣循吏果如此之多乎?是皆出于畏势力、献谄媚之为。及其人去而被唾骂者,不知凡几矣。因命并彻去之,以彰直道之公,存春秋之义,并系以诗。

乾隆皇帝说,为政在于务实,不在于虚浮。史册上好官多的是,未必都要为他们立祠树碑。各省督抚详查发现,为现任官员建立的祠堂、树立的德政碑成千上万,难道真的有这么多名臣循吏吗?其实无非是下属们的献媚、奉承之举。因此现下令全部拆除,以此澄清吏治,彰显正直公道。

诗的正文说,韩愈是唐代名臣,却经常为拿润笔费替别人写奉承死者的墓志铭,何况其他人不如韩愈,阿谀谄媚大官的事就更多了。德政碑上虚妄不实的文字泛滥,各地建立的祠堂碑匾太多。若官员果真有像汉代清官能臣龚遂、黄霸一样的事迹,何必担心人们分辨不出来呢!现将所有生祠、德政碑一律撤去,官员要勤勉于实在的政绩。高级官员更应该做出表率,下属胥吏也应敬业勤奋。对官员一律据实评价,至于做法对错,任凭那些儒生们议论去吧!从诗中看,乾隆皇帝撤去官员生祠、德政碑的态度是非常坚决的。

这个事件有个背景。生祠就是为活着的地方官在任职地建立的纪念堂,德政碑是为地方官树立的政绩德行碑,此外还有万民伞、牌坊、匾额等。历朝历代,地方官吏为博取名望,赚取政治资本,往往会授意乡绅和下属为自己建祠立碑,也有好事之徒为谄媚、攀附官员而为此举的。尽管唐宋明清各朝都明文禁止这种行为,但却屡禁不止。乾隆时期,这种建祠立碑现象愈演愈烈,终于导致乾隆皇帝下狠手,命令一律拆除。

在当时的甘肃,这种弊政、陋习也很严重。康熙四十二年,临洮道台王永羲控告甘肃巡抚齐世武曾经“勒令地方立德政碑”。乾隆四十九年,陕甘总督福康安参奏灵台知县武粤生,“人本平庸,性复贪鄙”,“到任三年,并无善政,强令百姓制造衣伞,以致远近沸腾,声名狼藉”。所谓“衣伞”,就是“万民伞”。

封建官僚建祠立碑行为,究其实质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其危害是破坏官民关系,降低政府公信力,败坏社会风气。乾隆皇帝下令拆除祠碑的行动发生在乾隆五十年,这首诗是次年写的。经过一年整顿,统计出来全国拆除祠堂和碑坊共14541座、匾额949块,其中陕甘总督辖区就有碑坊780座、匾额113块。这次治理很成功,在此后200年直至清朝灭亡,几乎再没有这种事情了。诗以赞之:

表面文章花样多,沽名钓誉世风浊。

扑碑只为崇实绩,莫要吹嘘自唱歌。

(廖海洋)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