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简直就是娱乐圈的“苦命女主”!
她本是极具天赋的演员,在年少时就拿下了各大奖项,各大剧组导演抢着要。
可就是这样的演员,却上了“歪路”,跟名导同居多年,最终被抛弃。
如今,57岁的她想要复出,却没有人理他,可怜至极!
这个人“苦命女主”就是马晓晴。
1978年前后,著名导演谢晋要拍《啊!摇篮》,这部戏讲的是战争年代保育院的故事,急需一个能哭能笑、演技自然的小姑娘演“小湘竹”。
就在这个时候,11岁的马晓晴被谢晋导演看中了,导演第一眼就觉得这孩子眼里有灵气,跟角色特别契合。
试戏的时候,马晓晴的表现更让人意外,别的小孩拍哭戏可能还得酝酿半天,甚至靠眼药水帮忙,可她只要导演喊“开始”,眼眶立马就红了,眼泪说来就来,情绪拿捏得恰到好处,完全不像没受过专业训练的孩子。
谢晋当场就拍板,“小湘竹”非她莫属。
1979年这部电影上映后,还拿了文化部优秀影片奖,马晓晴也凭着这个角色一炮而红,全国观众都记住了这个眼睛会说话的小姑娘。
从那以后,马晓晴就成了“童星专业户”,找她拍戏的剧组排着队来。
还没初中毕业,她就已经演了7部儿童片,拍戏经验攒了不少,粉丝也越来越多。
那时候她走在街上,经常被人认出来,走到哪儿都是焦点,为了在表演路上走得更远,马晓晴没浪费自己的天赋,凭着实打实的成绩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
上戏在当时可是演员的“圣地”,多少人挤破头都想进去,能考上就意味着半只脚已经踏入了演艺圈。
可就在上戏读大二的时候,一个重要的机会找上门来——米家山导演邀请她出演电影《顽主》。
这部戏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在当时是热门项目,可拍戏时间跟学校课程冲突得厉害。
那时候的上戏管理特别严,老师坚决不同意她中途外出拍戏,觉得她年纪还小,应该以学业为重,面对学业和梦想的选择,马晓晴做了个让所有人都吃惊的决定——退学。
她觉得,在片场实打实演戏学到的东西,比在教室里死记硬背理论更有用。这个决定在当时掀起了不小的争议,毕竟上戏的文凭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可马晓晴铁了心要赌一把。
好在她赌赢了,1989年《顽主》上映后,成了反映80年代社会心态的经典电影,马晓晴在里面演的刘美萍活泼又俏皮,演技彻底爆发,还凭着这个角色拿到了金鸡奖最佳女配角提名。那年她才二十出头,就能得到业内重要奖项的认可,前途看着一片光明。
之后为了更好地发展,马晓晴选择了北漂,在北京的各个剧组里摸爬滚打。
1993年,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在央视播出后,火遍了大江南北,几乎家家户户都在追。
马晓晴在里面演叛逆少女宁宁,这个角色特别复杂,既有青春期的脆弱,又有骨子里的坚韧,她把这个角色的层次感演得特别到位,成了剧中最受欢迎的角色之一。
这部剧让她彻底在演艺圈站稳了脚跟,人气越来越高,片约接到手软,杂志封面也经常能看到她的身影,连跟她同期出道的王志文都公开夸她,说她是天生吃演戏这碗饭的人。
1997年,马晓晴在电影《我也有爸爸》里演了一名护士,她跟病患之间的对手戏特别真挚,不少观众看了都跟着落泪。
凭着这个角色,她终于拿下了金鸡奖最佳女配角,这次不是提名,是实打实的获奖。
金鸡奖可是中国电影界专业性最高的奖项,能拿到这个奖,说明她的演技已经得到了业内的高度认可。
那时候的马晓晴,事业正处于顶峰,按这个势头发展下去,她完全有机会成为一线女星,就算到了现在,也该是德高望重的老戏骨了。
可谁也没料到,事业顺风顺水的她,会在感情上栽了个大跟头,把自己的演艺生涯也搭了进去。
马晓晴和路学长的相识,就是在拍《顽主》的时候。
当时的路学长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确实有才华,可在导演圈里就是个没名气的小透明。
两人一见如故,聊得特别投机,接触多了就走到了一起,没多久就开始同居了。
那时候马晓晴正处于事业上升期,本该把心思都放在拍戏上,可她却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路学长身上。
后来路学长查出有严重的肾病,身体一直不好,马晓晴为了照顾他,推掉了不知道多少好角色,几乎处于半退圈的状态。
那些年,马晓晴过得特别辛苦,一边要去片场拍戏赚钱维持生计,一边要天天往医院跑照顾路学长,里里外外忙得像个陀螺,身边的朋友都劝她,别这么傻,女人的事业多重要啊,可她就是听不进去,觉得真心喜欢一个人,就该为他付出一切。
这段感情一谈就是将近10年,她把自己最好的青春都耗在了里面,可最后换来的却是一场空。1999年,路学长跟她提了分手,理由就三个字:不合适。
更让她崩溃的是,分手没多长时间,路学长就跟别人结婚了,那个她盼了好几年的婚礼,最后给了另一个女人。
这场感情的打击,对马晓晴来说是致命的。
32岁的她,正是女演员的黄金年龄,可她却彻底没了继续打拼的勇气,慢慢淡出了演艺圈,回了上海老家。
2006年,她想试着转型当导演,自己拍了一部电影《少女》,里面讲的都是她自己的经历,可电影上映后,票房特别惨淡,口碑也一般,这次失败彻底浇灭了她东山再起的念头。
从那以后,她就基本从公众视野里消失了,只有偶尔受朋友邀请,客串个小角色,可早就没人记得她是谁了。
反观跟她同期出道的王志文,两人当年都演了《北京人在纽约》,名气不相上下。
王志文的感情生活也有不少绯闻,可他从来没让这些影响到自己的事业,始终把拍戏放在第一位,该工作的时候就专心工作,这么多年一直活跃在荧幕上。
现在王志文快60岁了,偶尔有人吐槽他脸部状态不如以前,可他还是能接到好角色,一部接一部地出作品,成了圈里公认的实力派老戏骨。
同样的起点,甚至马晓晴的起点比王志文还高,可最后两人的境遇却差了十万八千里。
其实不光是马晓晴,圈里不少女演员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为了爱情放弃事业,最后却在感情里输得一塌糊涂。
一方面是老观念的影响,觉得女人就该在感情里多付出,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另一方面,娱乐圈的竞争实在太残酷了,你离开几年,观众就把你忘了,等你想回来的时候,早就没你的位置了。
马晓晴在1997年拿到金鸡奖后,如果能趁热打铁,多接几部好作品,巩固自己的地位,现在的人生肯定是另一番样子。
可她却选择了退居二线,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生病的男友身上,最后落得个两头空。
更让人唏嘘的是,路学长后来在导演圈混得不错,他趁着马晓晴照顾他的那些年好好养病,身体恢复后就专心搞创作,说句实在的,马晓晴的牺牲算是间接成就了他,可她自己却什么都没得到。
娱乐圈从来都不缺美女和演员,缺的是能一直留在观众视野里、持续出好作品的人。
马晓晴离开的这些年,新人一茬接一茬地冒出来,老一辈的演员也在不断输出,属于她的那个时代早就过去了,就算后来想复出,也再也回不到当初的状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