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中年以后不经常买衣服,往往是这3种命运,很准

最近看到了一段视频,感慨良多。

视频博主说,她已经一年多没有买过新衣服了,她觉得这样很好,不多花钱,也不用花时间逛街逛淘宝。

可她的闺蜜却总觉得她这样是对生活失去了热情,很担心她。

甚至有几次着急了,还直言“一年都不买件新衣服还算什么女人”,闹得很不愉快。

视频的最后,她疑惑地问:

“我知道闺蜜是为我好,可难道我就错了吗?

女人不爱买衣服就是对生活没了热情吗?”

说实话,步入中年后,我买衣服的频率也大大降低了。

有一阵子,我也担心自己是不是没了以前的心气,不够爱自己、爱生活了。

可慢慢我发现,不买新衣服、新口红,我一样可以取悦自己。

就这样散散步,煮煮饭,读读书,过简单的日子,我反而活得更真实,更快乐了。

在我看来,大部分不爱买衣服的女人,并不无趣,也从未对生活麻木。

这样的女人,往往更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拥有以下3种命运。

消费观成熟,更在意长期主义

很多人一听到“不爱买衣服”,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女人不舍得花钱打扮自己。

但说实话,大牌也许普通人买不起,一些平价的衣服却并不昂贵。

只不过,随着年龄渐长,很多女性的消费理念开始趋于长期主义,主打的一个省钱实用,追求性价比。

不只关注买下这一刻的情绪反馈,还会考虑它的耐用性,是否能长久有价值。

不再会为新鲜感、即时满足,被“限量”“促销”“时尚”这些字眼牵动神经。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消费观的成熟。

前阵子在网上,看到过网友@多多分享的一段故事。

多多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收入不菲。

但与之对应的,她的工作压力也很大,竞争很激烈,还经常加班。

为了缓解焦虑,多多养成了一个特别的习惯,那就是没事就做不同地方的旅游计划,畅想自己的假日,再为度假提前买很多流行的衣服、配饰。

可惜,度假不常有,而多多买的这些衣物很多又只适合旅游穿,大多都闲置了。

回想着那几年,多多惆怅地说:

“我知道这样是在浪费钱,但它真的能帮我解压。

只是,压是解了,可代价却是月月月光,偶尔还要借网贷。”

前几年,行业不景气,多多降薪了,她决定狠下心改变自己。

她关闭了花呗、白条,拒绝透支余额,还给自己设置了每日花钱上限,阻止冲动的情绪性消费。

日常添新物件时,她也会更加谨慎,功能重复的不买,一时新鲜的不买,把钱花到刀刃上。

如此坚持了三年,多多惊讶地发现,她的衣服虽然少了,但并没有不够穿,依然足以应付各种场合。

可卡里的钱,却实实在在存下了一大笔,有效缓解了多多怕失业、怕意外的焦虑心理。

《邻家的百万富翁》里说:

“普通人积累不了财富,是因为把收入花在了不必要的商品和服务上。”

所谓长期主义,并不是过苦日子,降低生活质量。

只不过,我们的太多消费都是低价值的,付出大量成本,只能带来短暂的愉悦。

与其盲目挥霍,不如学会审视每一笔支出的真实价值,尽量避免被资本裹挟,轻掷血汗钱。

人生下半场,山连着山,坎挨着坎,用得着家底时,总会希望它越厚越好。

那些不爱买衣服的女人,很多都是明白了这一点,才会早早未雨绸缪。

不踩消费陷阱,不因情绪买单,理性从容地用现在的克制,为未来攒底气、蓄福气。

生活观清醒,更追求化繁为简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位前辈负责教导我,给了我很多帮助。

说来有趣,她这个人在单位是出了名的不喜冗事。

无意义的应酬和活动,她几乎不参加;

串科室聊闲话,从没有她的身影;

日常穿的衣服、背的包,也总是那几样,不常换新。

但只要是和工作有关的事情,她都很认真,丝毫不嫌麻烦。

在她的帮助下,我成功转了正,为表感谢,过年时我特地登门拜访。

一进她的家门,一种舒适感就扑面而来。

房间不大,家具不多,但干净整洁,没有什么多余之物。

窗前的绿植郁郁葱葱,长得茂盛也修剪得当。

每一件东西都如此妥帖,不添乱也不碍事。

我好奇地问,以她和丈夫的收入,为何不换个大房子,再不济也该添点新家具,住着也舒服。

她笑着说:

“房间太大生尘,东西太多添乱。

不如小一点,少一点,简单省心又快乐。”

的确,似乎从认识她起,她就在这样有滋有味地过着朴素生活,心静而神定。

许多人一地鸡毛的中年生活,她却能化繁为简,再从简单中,得到一方小确幸。

她的人生智慧,让我想起从前听过一个故事。

心理学家詹姆斯和好友卡尔森打赌,说他有办法让对方养一只鸟。

可卡尔森根本不喜欢养鸟,也不需要养鸟,所以他一口咬定不可能。

但在詹姆斯的要求下,他还是把对方送的鸟笼挂在了家里。

可没想到,从那以后,每个到访的人都在问:

“你的鸟儿去哪里了?”

“为什么要挂一只鸟笼?”

刚开始,卡尔森还愿意解释。

后来,他干脆买了一只鸟回来,防止再被问到相关问题。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鸟笼效应”。

你每拥有一样东西,不管有用没用,都会迫使你花费更多成本去持有,增添消耗。

堆堆攒攒到最后,那些繁杂的物品,不仅没带来幸福感,还会掏空自己。

也许,反而是像我那位前辈一样,避开俗物晃眼,琐事扰人,更容易收获幸福。

佛教说,万物皆有因果,得到的越多,沾染的尘埃越多,烦恼也越多。

那些不爱买衣服的女人,很多都是清醒且知足的,擅长给生活做减法。

无效的社交、无用的东西,不过是生命的包袱,不如尽早请出。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握在手中的越少,越能对真正重要的人与事付诸真心,加倍珍惜。

价值观通透,更注重内心富足

之前看过一个说法,那些过度依赖外在装饰的人,往往内心更为脆弱,需要向外索取,来获得安全感。

而注重内在修养的人,则更容易建立稳固的自我价值体系,不受外界束缚。

前者不一定,但后者的确如此。

大多数内心富足的人,都有清晰的生活意义感,不必靠物质堆砌获得愉悦。

古典诗词学者叶嘉莹,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她常年穿着简单素雅的衣衫,几乎从不追逐流行款式或名牌服饰,也很少化妆。

有些衣服破了洞,就自己缝一缝,一穿多年也不丢弃。

但无论衣着多简朴,外在看起来多寻常。

只要她一站在讲台上,娓娓道来,就立刻脱了俗,成了诗。

正所谓:

“破衣敝屣不足虑,愿寄余生书简中。”

对叶嘉莹而言,外物多寡、昂贵与否,不必太过在意。

够吃、够穿,不影响自我充实与进步即可。

诚然,叶嘉莹的成就并非常人能及。

但她的这份心态,普通人却同样可以拥有。

小红书上有位博主,分享过自己外婆的通透人生。

博主说,外婆家里的条件不算差,但她坚持不要子女添太多东西,也不许买衣服给自己。

就连家具,摆放的也是最基本的那些,还都是很古早的款式。

外婆的冰箱里,也不会像很多老人那样放满剩菜和冻货,反而空空荡荡的。

一旦超过两样菜,就会“清理”掉。

最有趣的是,普通老人最渴望的儿孙陪伴,外婆也不是很需要,甚至有点“烦”。

每次有人来家里陪她,陪到外婆规定的时间了,她就毫不留情地关门“逐客”。

有网友在评论区开玩笑道:

“外婆一定是个内心富足的人,所以不需要礼物和陪伴来获得满足幸福。”

这种人自己和自己就能玩得很好了,你们和你们带的东西,其实都是外人外物。

在她看来,可能还不如自己待着读书看报快乐。

的确,真正通透的人,不会把悲喜寄托于外,都懂得向内收,向心修。

就像大珠慧海禅师说的那样,饥来吃饭困来眠,不必为此多思量。

那些不爱买衣服的女人,很多就是参透了这一点。

明白了这些外物不值得耗神,也承担不起疗伤愈痛、解烦止忧的重任,所以才不多在意。

这样的女人,她们的衣柜或许简单,但内心世界却丰盈而辽阔。

这样的女人,哪怕隔着皮囊平实、衣着朴素,亦能嗅到灵魂的香气,扑鼻而来。

当然,消费本身只是一种个人选择,本无高下。

不常买衣服、精简物质的女性,不代表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

热爱打扮,喜欢添新衣、换新物的人,只要不影响正常生活,也不必指责什么。

梁实秋在《人生不过如此而已》中说: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人生的下半场,本就是一场从“趋同”到“求真”的回归。

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并践行下去,享受下去,那便足够了。

与君共勉。

发布于:天津

上一篇:小老鼠彼得
下一篇:3岁遭父母遗弃,24岁揽奥运5金,成名后母亲求原谅,结局令人意外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