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一段视频,感慨良多。
视频博主说,她已经一年多没有买过新衣服了,她觉得这样很好,不多花钱,也不用花时间逛街逛淘宝。
可她的闺蜜却总觉得她这样是对生活失去了热情,很担心她。
甚至有几次着急了,还直言“一年都不买件新衣服还算什么女人”,闹得很不愉快。
视频的最后,她疑惑地问:
“我知道闺蜜是为我好,可难道我就错了吗?
女人不爱买衣服就是对生活没了热情吗?”
说实话,步入中年后,我买衣服的频率也大大降低了。
有一阵子,我也担心自己是不是没了以前的心气,不够爱自己、爱生活了。
可慢慢我发现,不买新衣服、新口红,我一样可以取悦自己。
就这样散散步,煮煮饭,读读书,过简单的日子,我反而活得更真实,更快乐了。
在我看来,大部分不爱买衣服的女人,并不无趣,也从未对生活麻木。
这样的女人,往往更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拥有以下3种命运。
消费观成熟,更在意长期主义
很多人一听到“不爱买衣服”,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女人不舍得花钱打扮自己。
但说实话,大牌也许普通人买不起,一些平价的衣服却并不昂贵。
只不过,随着年龄渐长,很多女性的消费理念开始趋于长期主义,主打的一个省钱实用,追求性价比。
不只关注买下这一刻的情绪反馈,还会考虑它的耐用性,是否能长久有价值。
不再会为新鲜感、即时满足,被“限量”“促销”“时尚”这些字眼牵动神经。
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消费观的成熟。
前阵子在网上,看到过网友@多多分享的一段故事。
多多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收入不菲。
但与之对应的,她的工作压力也很大,竞争很激烈,还经常加班。
为了缓解焦虑,多多养成了一个特别的习惯,那就是没事就做不同地方的旅游计划,畅想自己的假日,再为度假提前买很多流行的衣服、配饰。
可惜,度假不常有,而多多买的这些衣物很多又只适合旅游穿,大多都闲置了。
回想着那几年,多多惆怅地说:
“我知道这样是在浪费钱,但它真的能帮我解压。
只是,压是解了,可代价却是月月月光,偶尔还要借网贷。”
前几年,行业不景气,多多降薪了,她决定狠下心改变自己。
她关闭了花呗、白条,拒绝透支余额,还给自己设置了每日花钱上限,阻止冲动的情绪性消费。
日常添新物件时,她也会更加谨慎,功能重复的不买,一时新鲜的不买,把钱花到刀刃上。
如此坚持了三年,多多惊讶地发现,她的衣服虽然少了,但并没有不够穿,依然足以应付各种场合。
可卡里的钱,却实实在在存下了一大笔,有效缓解了多多怕失业、怕意外的焦虑心理。
《邻家的百万富翁》里说:
“普通人积累不了财富,是因为把收入花在了不必要的商品和服务上。”
所谓长期主义,并不是过苦日子,降低生活质量。
只不过,我们的太多消费都是低价值的,付出大量成本,只能带来短暂的愉悦。
与其盲目挥霍,不如学会审视每一笔支出的真实价值,尽量避免被资本裹挟,轻掷血汗钱。
人生下半场,山连着山,坎挨着坎,用得着家底时,总会希望它越厚越好。
那些不爱买衣服的女人,很多都是明白了这一点,才会早早未雨绸缪。
不踩消费陷阱,不因情绪买单,理性从容地用现在的克制,为未来攒底气、蓄福气。
生活观清醒,更追求化繁为简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有位前辈负责教导我,给了我很多帮助。
说来有趣,她这个人在单位是出了名的不喜冗事。
无意义的应酬和活动,她几乎不参加;
串科室聊闲话,从没有她的身影;
日常穿的衣服、背的包,也总是那几样,不常换新。
但只要是和工作有关的事情,她都很认真,丝毫不嫌麻烦。
在她的帮助下,我成功转了正,为表感谢,过年时我特地登门拜访。
一进她的家门,一种舒适感就扑面而来。
房间不大,家具不多,但干净整洁,没有什么多余之物。
窗前的绿植郁郁葱葱,长得茂盛也修剪得当。
每一件东西都如此妥帖,不添乱也不碍事。
我好奇地问,以她和丈夫的收入,为何不换个大房子,再不济也该添点新家具,住着也舒服。
她笑着说:
“房间太大生尘,东西太多添乱。
不如小一点,少一点,简单省心又快乐。”
的确,似乎从认识她起,她就在这样有滋有味地过着朴素生活,心静而神定。
许多人一地鸡毛的中年生活,她却能化繁为简,再从简单中,得到一方小确幸。
她的人生智慧,让我想起从前听过一个故事。
心理学家詹姆斯和好友卡尔森打赌,说他有办法让对方养一只鸟。
可卡尔森根本不喜欢养鸟,也不需要养鸟,所以他一口咬定不可能。
但在詹姆斯的要求下,他还是把对方送的鸟笼挂在了家里。
可没想到,从那以后,每个到访的人都在问:
“你的鸟儿去哪里了?”
“为什么要挂一只鸟笼?”
刚开始,卡尔森还愿意解释。
后来,他干脆买了一只鸟回来,防止再被问到相关问题。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鸟笼效应”。
你每拥有一样东西,不管有用没用,都会迫使你花费更多成本去持有,增添消耗。
堆堆攒攒到最后,那些繁杂的物品,不仅没带来幸福感,还会掏空自己。
也许,反而是像我那位前辈一样,避开俗物晃眼,琐事扰人,更容易收获幸福。
佛教说,万物皆有因果,得到的越多,沾染的尘埃越多,烦恼也越多。
那些不爱买衣服的女人,很多都是清醒且知足的,擅长给生活做减法。
无效的社交、无用的东西,不过是生命的包袱,不如尽早请出。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握在手中的越少,越能对真正重要的人与事付诸真心,加倍珍惜。
价值观通透,更注重内心富足
之前看过一个说法,那些过度依赖外在装饰的人,往往内心更为脆弱,需要向外索取,来获得安全感。
而注重内在修养的人,则更容易建立稳固的自我价值体系,不受外界束缚。
前者不一定,但后者的确如此。
大多数内心富足的人,都有清晰的生活意义感,不必靠物质堆砌获得愉悦。
古典诗词学者叶嘉莹,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她常年穿着简单素雅的衣衫,几乎从不追逐流行款式或名牌服饰,也很少化妆。
有些衣服破了洞,就自己缝一缝,一穿多年也不丢弃。
但无论衣着多简朴,外在看起来多寻常。
只要她一站在讲台上,娓娓道来,就立刻脱了俗,成了诗。
正所谓:
“破衣敝屣不足虑,愿寄余生书简中。”
对叶嘉莹而言,外物多寡、昂贵与否,不必太过在意。
够吃、够穿,不影响自我充实与进步即可。
诚然,叶嘉莹的成就并非常人能及。
但她的这份心态,普通人却同样可以拥有。
小红书上有位博主,分享过自己外婆的通透人生。
博主说,外婆家里的条件不算差,但她坚持不要子女添太多东西,也不许买衣服给自己。
就连家具,摆放的也是最基本的那些,还都是很古早的款式。
外婆的冰箱里,也不会像很多老人那样放满剩菜和冻货,反而空空荡荡的。
一旦超过两样菜,就会“清理”掉。
最有趣的是,普通老人最渴望的儿孙陪伴,外婆也不是很需要,甚至有点“烦”。
每次有人来家里陪她,陪到外婆规定的时间了,她就毫不留情地关门“逐客”。
有网友在评论区开玩笑道:
“外婆一定是个内心富足的人,所以不需要礼物和陪伴来获得满足幸福。”
这种人自己和自己就能玩得很好了,你们和你们带的东西,其实都是外人外物。
在她看来,可能还不如自己待着读书看报快乐。
的确,真正通透的人,不会把悲喜寄托于外,都懂得向内收,向心修。
就像大珠慧海禅师说的那样,饥来吃饭困来眠,不必为此多思量。
那些不爱买衣服的女人,很多就是参透了这一点。
明白了这些外物不值得耗神,也承担不起疗伤愈痛、解烦止忧的重任,所以才不多在意。
这样的女人,她们的衣柜或许简单,但内心世界却丰盈而辽阔。
这样的女人,哪怕隔着皮囊平实、衣着朴素,亦能嗅到灵魂的香气,扑鼻而来。
▽
当然,消费本身只是一种个人选择,本无高下。
不常买衣服、精简物质的女性,不代表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
热爱打扮,喜欢添新衣、换新物的人,只要不影响正常生活,也不必指责什么。
梁实秋在《人生不过如此而已》中说:
“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人生的下半场,本就是一场从“趋同”到“求真”的回归。
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并践行下去,享受下去,那便足够了。
与君共勉。
发布于: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