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奔赴的“母子”邻里情

本文转自:兰州晚报

一场超越血缘的亲情建构

双向奔赴的“母子”邻里情

蒋宜斌和隔壁阿姨的合影

“叮铃铃……”手机铃声准时响起,屏幕上“隔壁阿姨”四个字跳跃着,蒋宜斌的心头瞬间涌上一股熟悉的暖意。这通来自几公里外的电话,是一场跨越八年的约定,在兰州七里河的烟火人间里,反复诉说着一段无关血缘、却胜似亲人的邻里温情。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防盗门隔断了空间,却隔不断人心深处的善意,蒋宜斌与隔壁阿姨一家的邻里故事,恰似黄河畔的一缕清风,温润了整座金城。

初遇:破冰始于微笑

2017年夏天,蒋宜斌搬进七里河区彭家坪东路社区的新家。初来乍到的陌生感,让忙于事业的他对邻里交集没抱太多期待:“那时候每天早出晚归,满脑子都是工作,没想过能和邻居有多深的往来。”

改变源于隔壁的老两口。“第一次在电梯里碰面,阿姨就笑着问我是不是新搬来的,还主动帮我提东西。”蒋宜斌回忆,清晨小区偶遇、傍晚电梯碰面,老两口总会主动打招呼,问问他的工作,叮嘱他注意身体。“叔叔话不多,见面总点头微笑;阿姨性格爽朗,爱唠家常,让人觉得特别亲切。”简单的寒暄,在陌生社区里为他带来了久违的暖意,那些楼院里的短暂相遇,为日后深厚的邻里情埋下了伏笔。

升温:烟火气里的互赠

这份邻里情能从点头之交走向亲密,蒋宜斌的母亲是关键“桥梁”。当时,他母亲从农村来兰州帮他照顾孩子,“我妈是典型的农村人,待人实诚,没半点拐弯抹角。”母亲与隔壁阿姨年龄相仿,语言相通、话题相近,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老姐妹”。

母亲从老家拿来的新鲜蔬菜、瓜果,自家腌制的咸菜、晒好的干货,都会分出一半让蒋宜斌送去。“我妈总说,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就该互相照应。”

隔壁阿姨也把蒋宜斌一家放在心上,她蒸的包子松软、做的花卷层次分明、烙的饼香甜酥脆,每次做好都趁热端来一大盘。阿姨总说自己人不客气,家常便饭孩子们爱吃就多吃点。有时候做了红烧肉、炖了鸡汤,也会特意盛一碗送来,叮嘱他“让孩子多喝汤补身体”。

一来二去,两家人越走越勤。你送一把青菜,我端一碗包子;你递一袋干果,我分一碗肉汤。没有贵重礼物,没有华丽言辞,却在一次次互赠中,让陌生邻里变得亲密无间,冰冷楼道里弥漫起家人般的烟火气。

升华:独居时的守护

母亲回老家的半个多月里,这份邻里情完成了质的升华。得知蒋宜斌一个人在家,工作忙,吃饭应付,老两口立刻上了心。“阿姨特意敲门问我吃饭怎么解决。”蒋宜斌当时客气推辞,却没料到老两口早已把他吃饭的事放在心上。

第二天傍晚,蒋宜斌下班刚到家门口,就看到阿姨端着保温桶在楼道里等他。“孩子,快趁热吃,阿姨做了西红柿炒蛋和米饭。”打开保温桶,热气扑面而来。那顿饭,蒋宜斌吃得热泪盈眶:“阿姨的一顿热饭,让我觉得像家人在身边。”

从那以后,每天傍晚,阿姨要么把饭端过来,要么打电话让他过去吃,后来干脆说:“你下班直接过来,我们等你一起吃,人多吃饭香。”那些日子,无论蒋宜斌加班到多晚,叔叔阿姨家的灯总会为他留着。“不管我多晚回来,他们都要等我到了才动筷子,说一家人就要一起吃。”

后来蒋宜斌才知道,叔叔阿姨是附近拆迁户,他们有一儿一女在市里工作,孩子们隔三差五来看望。阿姨常说,“你一个人打拼不容易,我们能帮衬就帮衬点。下班就来吃饭,多一双筷子的事儿,千万别客气。”这句话听得他心头暖暖的。

深融:胜似亲人的奔赴

随着相处日久,蒋宜斌和叔叔阿姨的关系早已超越普通邻里,成了真正的“一家人”。蒋宜斌说,关系好到一定程度,他会主动陪着老人走亲访友,就像陪伴自己的长辈一样。

更让他铭记的是,阿姨的母亲去世时,他和母亲第一时间赶去吊唁、帮忙打理。“那种场合,只有家人才会这样贴身忙活。”蒋宜斌回忆,当时他和母亲一直守在阿姨身边,安慰她、照顾她,帮着接待亲友、处理琐事。“阿姨拉着我的手,眼泪止不住地流,那一刻我知道,我们早已是彼此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亲人。”

延续:搬迁后情谊未褪色

几年后,叔叔阿姨的儿子在几公里外给他们买了新房,老两口要搬走了。搬走那天,蒋宜斌帮着收拾搬运,既为他们住上新房开心,又为分别难过,“那时候想,以后不能随时见,情谊会不会慢慢淡了?”

但他的担心很快被阿姨的电话打消。老两口搬新家没多久,阿姨的电话就打来了:“孩子,新家收拾好了,周末过来吃饭,阿姨给你做爱吃的红烧肉。”电话里的声音依旧热情爽朗。

如今八年过去,两家联系从未间断。蒋宜斌笑着说,阿姨的电话像温暖的“邀约”,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如期而至。周末、节假日,总会提前问他有没有时间、想吃什么,然后早早去菜市场买菜,忙活半天做一桌子他爱吃的菜。

每次去看望,蒋宜斌总想带点牛奶、蔬菜或水果,可每次都会被老两口“严肃批评”。“以后不许带东西了!”阿姨假装生气地说,“你能来看看我们、聊聊天,我们就特别高兴,带东西就见外了。”叔叔也附和:“都是自己人,下次带东西就不让你进门了。”

铭记:永恒于无名之契

八年时光流逝,蒋宜斌明显感觉到叔叔阿姨老了:叔叔脚步不如从前利索,头发花白;阿姨眼角多了皱纹,声音也轻柔了许多。“每次看到他们,都觉得时间过得快,心里既欣慰又心疼。”

让人意外又温暖的是,相处八年,蒋宜斌至今不知道叔叔阿姨的全名。手机通讯录里,那位总唤他吃饭、惦记他的老人,备注一直是“隔壁阿姨”,直至记者采访时,才了解到原来阿姨叫杨翠英。“不是不想问,而是觉得没必要。”蒋宜斌说,这份情谊无关姓名、身份、利益,叔叔阿姨是生命里的意外之喜,用最朴素的善意、最真诚的关怀,给了他最温暖的陪伴。“他们让我在陌生城市感受到家的温暖,在忙碌中多了份牵挂,疲惫时多了份慰藉。”这份温暖,成了他一生珍藏的回忆。

如今,蒋宜斌也把这份善意传递下去。在小区里,他主动和邻居打招呼,看到老人提重物上前帮忙,邻居有困难尽力相助。“叔叔阿姨用行动告诉我,邻里就该互相照应、真诚相待。”

蒋宜斌和隔壁阿姨用一顿顿热饭、一句句牵挂、一次次付出,诠释了“远亲不如近邻”的真谛。这些平凡瞬间、朴实善意,汇聚成城市最动人的风景,让“邻里和睦”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这份温暖,无关岁月、距离、姓名,只关乎人心深处最纯粹的善意与牵挂,将在时光里永远熠熠生辉。

本报记者 桑杰才让 文/图

下一篇

发布于:北京

上一篇:生活小美好
下一篇:许地山:万物之母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