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AI时代教育重心需从“学什么”转为“为何学”“如何用”

“AI给教育带来的冲击是颠覆性的,它打破了知识稀缺的壁垒,迫使教育重新审视自身定位。”近日,在第八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科技大学首席副校长郭毅可指出,教育的重心需从“学什么”转变为“为何学”“如何用”,也即从单纯记忆知识,转向着重培养理解、批判以及创造的能力。

在这场以“AI与教育:超越什么?关注什么?”为主题的论坛上,来自全国的教育界专家学者、一线教师、校长代表,共同探索了AI在教育中的应用,以及AI时代的教育发展。

“AI教育核心挑战在于教师遭遇四大困境”

针对AI给教育带来的颠覆性冲击,郭毅可提出,教育需实现四大进化。

郭毅可表示,其一,要从知识传授迈向能力培养;其二,要从面向大众的统一模式转向个性化定制;其三,要从学生被动接收知识转为主动探索求知;其四,要从机械式学习转变为注重人性关怀与创造力激发。

他还强调,未来是“人教机、机教人”的共生时代。教育的崇高使命在于借助AI,培育出更具批判性思维、创造力以及正确价值观的新一代,达成人与机器的协同进化。

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谈及AI时代教育面临的困难、挑战与应对之策。

武汉理工大学原校长杨宗凯认为,智能时代浪潮下,人工智能教育正挣脱传统桎梏,迈向知识传播全新阶段。2025智慧教育元年开启,我国教育正经历从知识传授到以能力为基的深刻蜕变。当下,AI教育核心挑战在于教师遭遇“不会用、不愿用、不能用、不敢用”四大困境。

杨宗凯表示,为化解难题,教育部门相关试点工作以培训、课程规划及案例指导等多举措协同推进。与此同时,教育范式向个性化学习转变,借助对话式智能体推动知识有效迁移。

“面向未来,我们要坚守教育引领技术理念,确保人在人机协同中居于主导,通过重构教育支撑体系,最终达成人机深度融合的教育新生态。”杨宗凯强调。

香港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黄裕舜则指出,AI在节省成本、助力科研与教育的同时,也带来了科技垄断、加剧不平等、冲击人际情感、失业及控制权失控等风险。对此,他提出教育应推动教师从“知识”“应用识”转向“人识”,以培育学生的人际沟通与伦理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批判思考与方法论反思;并倡导理性利用AI,避免过度依赖。最终核心在于通过教育捍卫人类的独特性、自主性与情感价值,重视哲学,保持创新冒险精神,以应对AI时代的挑战。

全国政协常委、福建省政协副主席、民盟福建省委会主委阮诗玮在论坛讲话中指出,要以“四个超越、四个关注”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和挑战,即超越技术探索,关注应用普及,推动更广泛的教育平权;超越被动使用,关注多元参与,打造更科学的育人工具;超越工具依赖,关注个性发展,培养更具创造力的时代新人;超越技术中立,关注价值引领,立德树人塑智(塑造人工智能),以解“霍金之忧”,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嵌入AI工具中,让AI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AI的应用应致力于赋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

AI在教育中应该如何应用?如何为AI定位?

论坛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尚俊杰以“守正创新”为AI定位,强调需区分学段需求及科技与教育视角。尚俊杰指出人类通过学习实现持续成长,而教师因情感互动与人格塑造的角色不可替代,倡导利用AI赋能快乐学习,最终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与丰富内心。

德旺基础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名誉校长、创校校长姚跃林主张AI应守护教育的“数字温暖”。他认为,基础教育核心问题在于学生负担过重。因此,他反对科技滥用与盲目AI考核,呼吁从观念转变和法规伦理入手规范AI,以避免教育的数字异化。

福州教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方颖将AI定义为人类功能的“外挂系统” ,并警示其可能加剧教育马太效应。她主张AI应结合教育目标进行定制化发展,强调教师的核心价值在于情感互动与灵魂共鸣,教育者需以育人初心坚守教育本质。

江苏苏州第十中学原校长柳袁照则认为,AI不仅仅是工具,可视其为可平等对话的伙伴。教育必须守住原创精神与民族创新动力,人类应掌控核心创意与最终呈现,将AI作为实现“修旧如旧”式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辅助。

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詹大年认为,AI将人类从体力劳动中解放,我们应超越利弊视角,重新审视人机关系。未来教育应注重培养“爱笑会玩”的能力,让孩子在自主玩乐中探索生活意义,而不必为生存过度忧虑。

香港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黄裕舜从哲学视角出发,认为人类价值正是在与AI构成的张力中得以增值。他提出,教育必须从功利性的“工具性”转向注重“体验性”,重拾哲学与人文教育的价值。面对AI时代,他倡导在怀疑中保持清醒,回归人的本质,通过教育捍卫人类的独特性。

此外,世界教育前沿论坛主席、香港大学原副校长程介明在论坛中谈到,全球范围内学生“厌学厌生”现象有一定普遍性,这好比一种源于知识与生活脱节的隐性“疫情”。他提出,AI的应用应致力于赋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而非剥夺其独立思考的权利,呼吁教育者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创造有利环境,“把生活还给学生”。

本次论坛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和德旺基础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香港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苏州大学新教师基金共同承办。

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